2024 個人目標管理
前言
去年三月裸辭後,給自己一年的時間去探索想做的事,其中比較大的計畫是 去英國讀語言學校待了三個月。剩下的時間一部份思考人生和工作的意義;一部份用於感興趣領域的探索和學習;也有一段時間接案,邊學習邊賺點生活費。
沒有工作時的時間自由度很高,但也蠻常焦慮好像沒有一些實質的成果。這段時間也看了一些關於時間管理、能量管理、目標管理類的文章。
有從中獲得一些洞見的內容有這些:
- 《How to Pick a Career (That Actually Fits You)》
- 《Use Strategic Thinking to Create the Life You Want》
- 《自由工作者保持動力的方法》
- 《How to Keep Up the High Energy?》
- 《Top Author's Time Management trick Changes Everything.》
- 《How to Decide What to Work on Next?》
今年四月到六月間,閱讀了 Cal Newport 的《深度工作力 Deep Work》和上了 Y Combinator 的 Startup School,此時才比較確定自己的想法,也改變我對個人目標的想法:
投入時間做深度的事,不斷累積自己;讓自己在感興趣領域的前沿,發現世界需要的缺口,做自己覺得重要的事。
目標探索的方法
嚮往的章魚(The Yearning Octopus)
在去年九月的時候,有認真在 Heptabase 裡用《How to Pick a Career (That Actually Fits You)》裡的 The Yearning Octopus 方法大範圍地盤點自己想做的事與現實的差距,排列出優先次序,建立出自己的嚮往階級(Yearning Hierarchy)。
將策略思維(Strategic Thinking)運用在人生上
在今年初時則是閱讀到《Use Strategic Thinking to Create the Life You Want》,提到公司都會運用策略思維來盤點現況、決定下一步的走向,何不把這個方法也運用在我們的人生上?
這個框架提供了很多問題,能夠幫忙釐清對美好生活的定義、生活的目的及願景,提供方法製作目前的生活投資組合,接著能將你的投資組合與大眾的人生滿意度調查報告做比較,思考要如何更改配置才能往自己定義的美好生活更進一步,最後進行分析拆解出可行的計畫。
這兩個框架我都蠻喜歡的,能夠幫助你把整個人生思考的大問題,拆解成很多階段,並在每個階段提供問題清單或是方法,每次專注在個別的小問題上。最後再收斂為有優先次序的目標和任務。當然走完整個框架需要花一些時間,有時光反思一個問題就蠻花時間,建議可以幾年做一次,或是在人生有比較大的迷惘時盤點一下。
執行面的方法
艾森豪矩陣(Eisenhower Matrix)
前面兩個框架的涉及的層面比較大,會碰觸到人生的思考。當人生比較明確或穩定時,在日常生活中還是有很多想做的事情,這時我會用艾森豪矩陣來做評估,輕量又實用。
把想要做的事放在二維座標軸上,橫軸是緊急程度,縱軸是重要程度。
接著,我們就可以把這些事分成:
- 第一象限——緊急且重要:第一優先
- 第二象限——重要但不緊急:排程加入行事曆
- 第三象限——不緊急也不重要:從清單中刪掉,如果這件事緊急或重要會自己再出現
- 第四象限——緊急但不重要:想辦法自動化或指派給別人做
除了將每個卡片以視覺化的方式擺放,也可以用表格的方式做,像 Heptabase 或是 Notion 都有表格功能,利用 Sort 和 Filter 功能可以對這些事依據重要程度和緊急程度做明確的呈現。
時間箱(Timeboxing)
在閱讀《深度工作力》後,對我影響最大的想法就是「用實際投入在深度工作的時間來衡量自己的成果」。只要長期將時間投入在深度工作上,即使是長期才能看到結果的項目,也能拿來當作衡量指標。於是目標就變成「最大化投入在深度工作的時間」,而時間箱是我目前覺得對我來說最有效的方法。
時間箱唯一的重點就是在行事曆上做好每個工作時間段的規劃。在每天開始工作時,根據時間區段長度和當前的能量狀態,從剛剛排序好 Eisonhower Matrix 的結果中,安排適合的工作。
這個安排是有彈性的安排,當遇到不預期的事件時可以調整,例如臨時的討論、超時的會議或一些意外。不過當排定好的行程受影響時,必須要回到行事曆上修正,這個「刻意修正」的動作提供一個反思的空間去思考這樣子的意外合不合理,過多的修改代表個人專注的時間過於容易被破壞,是長久必須解決的潛在問題。
這個方法也可以做額外的延伸,比如搭配 番茄鐘,或在安排時預估完成任務的時間,能得到更多資訊做調整。